收入分配一直都是备受高度关注的社会话题,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,一方面有着全球共有的成因,另一方面具备自身独特的特性。接下来会对这些情形展开详细的了解。
平均主义阶段(1949 - 1978 年)
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,我国实行“平均主义”分配制度,这期间,城市就业由政府决定,城市工资也由政府决定,各层级工资差异较小,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低,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也较低,比如在工厂里,大家工资差别不大,不过这种制度存在明显问题,它效率低下,它缺乏激励机制,这致使人们工作积极性不高,产品生产效率低,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。
按劳分配起步(1978 - 1992 年)
1978年之后,农村推行了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”,这属于按劳分配的一次初期探索,农民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多,生产效率有了极大提升,在安徽小岗村,改革后粮食产量显著增加,然而,随着经济活动增多,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率先开始扩大,一些善于经营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,一些缺乏技术和资源的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。
效率优先阶段(1992 - 2002 年)
1992年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,实行了“效率优先、兼顾公平”的原则,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,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,企业转制成为一种潮流,然而与此同时,城市内贫富差距迅速扩大,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持续加大,一些新兴行业从业者收入丰厚,传统行业员工收入增长缓慢 。
调整探索时期(2002 - 2012 年)
在这一阶段,国家对收入分配问题更加关注,开始探索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平衡公平与效率,虽没有明确的标志性政策,但对之前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的现象进行反思,众多专家学者呼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,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小范围的措施,试图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,不过整体效果还不明显。
改善差距阶段(2012 - 2019 年)
2012年到2019年期间,国家实施了“提低、扩中”政策,该政策兼顾了效率与公平。在就业方面,国家提供了更多岗位。社保持续完善,让更多人获得了保障。扶贫攻坚使大量贫困人口实现脱贫。数据表明,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。贫富差距得到了一定改善。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扩大。
未来调整方向
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存在全球共性原因,像流动性出现泛滥状况,导致劳动报酬份额有所降低,还存在自身问题,比如在不同阶段公平效率抉择有困难,且收入三次分配调节机制不完善。未来若要实现共同富裕,既要更加重视公平,又要兼顾效率。政府可以完善再分配制度,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,让就业机会变得均等,让创业机会变得均等,让教育机会变得均等,让投资机会变得均等,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经济水平,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财富分配。
各位读者,你认为在促使投资机会平等这件事上,还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可以去实施?欢迎为本文点赞,欢迎分享本文,并且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。